我的父親從小就在鄂城鄉間賣布。解放前是馱著布料,沿街叫賣。解放后不久進入農村供銷社,坐店銷售。隨著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,加上信息時代來臨,曾經無比興旺的零售賣布業,竟突然遠離老百姓視線。與此同時,新的商業物流業態不斷興起。這也是新中國成立70年,城鄉商業巨變的一個縮影。 沿街叫賣練就的絕技 解放初期,農村老百姓沒有買成衣一說。需要添置衣物,都是先扯回布料,再請裁縫到家里縫制。這就為賣布業在建國頭二三十年的興旺,提供了條件。 那時,農村基本沒有店鋪,商品銷售還是主要靠游商走販上門服務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雖然農村有了供銷社,但還是經常能在家門口看到游商走販。有搖貨郎鼓的,有敲小鐵板的,有直接吆喝的。有的商人用板車拖貨,有的用手推車推貨,有的挑著貨郎擔,有的肩扛著貨,有的后背背貨簍,有的將帶子放在脖子上,托拉著胸前的小貨箱。 父親是在十歲左右為謀口飯吃,跟人學賣布的,從小就摸爬滾打在這一行,練就了一套精湛的賣布業務能力。其中一個絕技,就是能一面跟顧客交流選布料,一面為顧客扯布料。扯完布,不論顧客買多少布料,他不動算盤,就能一口說清總共多少錢。因為賣布商人挑著布或馱著布,再帶算盤就成了累贅,心算就是最佳選擇。 顧客盈門的布匹售貨員 建國后,隨著經濟發展,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步改善。一個標志是,無論是城里百貨商店,還是農村供銷社,都設有專門的布匹零售門市部,往往這里是購物者云集的地方。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,我們老家結婚、生孩子,都時興送布料。女兒出嫁要“盤嫁妝”,主要是看有多少床被子,有多少布料壓箱子底。足見買布置衣在城鄉老百姓生活中的分量。 當時,農民平常基本沒有多少現錢。除有人在外面工作拿工資的家庭外,要現錢,一靠養雞養豬賣錢,或用農副土特產換點錢;二靠每年夏季端午節前后、秋季中秋節前后的預分紅和年終分紅。農村普通人家手頭積攢了點錢,才到供銷社去扯布料。去了就想用手里有限的錢,能為家里每個人都解決點穿戴方面的問題。而去扯布的往往是婆婆、媳婦,她們大多沒有讀多少書,對布料怎樣選,錢又怎么安排都不太會。這為父親賣布時大展身手,提供了舞臺。 父親從小就在家鄉賣布,善于跟顧客打交道,加上他服務態度好,顧客都愿意跟他溝通。他在顧客選布、扯布時,一會兒就基本上能把購買人手里有多少錢,家里人有怎樣的需求,弄得一清二楚。然后,挨船下篙,幫助這些顧客拿主意、作安排。不管顧客錢多錢少,總是盡量幫著滿足其家人需要。久而久之,顧客十分信任父親。所以,父親到布匹門市部一站,經常被圍得水泄不通。 從行商、坐商到電商 改革開放后,商品經濟幾乎“一夜春風百花開”,人們幾乎都買成衣。漸漸地,零售布匹柜臺了淡出了人們的視線,父親所從事的零售布匹售貨員這一行業,基本上消失了。 城鄉商貿事業的大力發展,逐步實現商品交易由游商走販的“行商”階段,向或綜合、或專業的市場、商店、商場、超市等交易方式轉變,標志著商品交易進入“坐商”階段。父親一生賣布,剛好經歷了商品交易從“行商”到“坐商”這兩個階段的變化。 隨著計算機、互聯網的興起,送上門的商品服務,又以一種升級換代后的方式回歸中國大地了。人們從本世紀初開始,包括買衣服在內的購物行為,都開始了上網下單,中國“電商”異軍突起。 從人類商品交易方式變遷的角度看,“電商”的網店,具有“坐商”貨物匯聚、分流的特征。網上下單和物流快遞,又具有“行商”送貨上門、購物不用出門的特征。因此,個人認為“電商”實際上是“行商”跟“坐商”兩種業態的融合升級。 這樣看,我們這代人在新中國成立的這70年時間里,就非常有幸地經歷了人類商品交易方式從“行商”到“坐商”,再到“電商”的巨大歷史飛躍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- Oct 19 Sat 2024 05:59
我把自己唱著,你聽到了嗎!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